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富源优配
9月24日,第28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主题活动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举行。来自凉山州昭觉县三河村的吉好有果站在舞台上,向大家讲述了学好普通话给她带来的改变,“在凉山,还有好多像我们家这样的家庭,因为学会了普通话,赶上了好政策,日子越过越有盼头。”
活动现场
吉好有果讲述学好普通话给她带来的改变
2018年5月,原国务院扶贫办、教育部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凉山启动“学前学会普通话”行动试点。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前,凉山一半以上学前幼儿不会说普通话,适龄少年儿童厌学失学辍学问题突出,成为凉山脱贫攻坚短板之一。
行动开始后,“我是中国娃,爱说普通话”的标语,迅速在凉山17县市大小幼儿园铺开。“学前学会普通话”行动聚焦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短板,以“听懂、会说、敢说、会用普通话”为目标,构建“123456”工作格局,并实施“四力联动”举措,包括着力组织推动、要素驱动、教学互动及考评促动,推动“学前学会普通话”行动取得实效。
7年来,推动“学前学会普通话”行动,已累计惠及凉山州学前儿童60余万人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凉山全面完成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,严格落实《四川省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实施办法》,全州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达标率达到100%,并于2024年顺利完成17个县(市)的州级抽检验收工作。
“对我而言,学好普通话的作用非常大,现在我可以和全国各地的朋友无障碍地沟通交流,也方便了我的日常学习和生活。”吉好有果说,因为会说普通话,在和大家交流时,不会像父辈一样窘迫;因为会说普通话,她能在成都、北京等地认识天南海北的同龄人,跟他们讲起索玛花是如何开遍山坡,村里的土坯房又是如何变成砖房的。
学好普通话,改变的不只是孩子们。看到女儿能够熟练地用普通话读课文、和外地顾客交流,吉好有果的父母非常羡慕,也开始参加村里的培训班学起了普通话。现在吉好有果的父亲在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忙活,母亲也能在村里的酒店上班。
活动现场,情景剧《绣娘》讲述了大凉山的绣娘们因为学会了普通话,通过网络直播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推广到全国各地的故事。学好普通话,让“守着娃、绣着花,养活自己又养家”成为了现实。
凉山州重点攻坚农村地区语言薄弱环节,面向青壮年农牧民特别是45岁以下农村留守妇女,广泛开展“普通话+职业技能”融合培训。通过集中培训、专家团队送教下乡、志愿者进村入户、农民夜校等形式,截至2024年,已累计培训超过30万人次,其中重点群体农村留守妇女达10万余人次。这一举措有效破解了农牧民因“语言关”难外出、难就业的困境,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。
同时,在社会教育方面。凉山积极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演系列、经典润乡土计划等活动。2021年以来,全州累计开展相关活动5000余场,组织评审参赛作品4000余个富源优配,覆盖人群100万余人,普通话送教进村社(街道)活动600余次,培训10万余人次。
全达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